序號
|
項目
|
常見故障
|
故障原因
|
排除方法
|
1
|
電
動
機
|
空載時電動機不能起動
|
① 電源未接通
② 按鈕失靈,接觸不靈
③ 電磁開關箱中的熔斷器、接觸器等元件失效
④ 限位器未復位
⑤ 按鈕接線折斷
|
① 接通電源
② 整修有關的電器元件
③ 調整或重新接按鈕線
|
空載時旋轉,有載時不轉
|
① 轉子斷條,轉子鑄鋁鋁條粗細不均勻
② 電動機單相運轉
|
① 更換電動機
② 重新接線
|
電動機起動吃力
|
① 超載過多
② 電源電壓過低
③ 制動器未完全打開
④ 電動機錐形轉子竄量太大
⑤ 接線、電磁線圈等有斷裂等
|
① 按規定吊載
② 調整電源電壓
③ 調整制動器間隙或錐形轉子間隙及竄量
④ 重新接線
|
噪聲大或有異常聲響
|
① 定子硅鋼片未壓緊
② 定轉子間隙不均勻、掃堂等
③ 制動輪偏擺
④ 電動機動平衡差
⑤ 剎車尖叫,剎車面接觸不良
|
① 更換定子
② 調整間隙及竄量
③ 檢查制動輪端跳并修復
④ 修復平衡
⑤ 修理制動環或制動輪使其二者錐角相符
|
燒包(定子燒組燒毀)
|
① 絕緣等級低
② 漆包線有外傷
③ 扎間、相間或極間未墊絕緣或絕緣性能差
|
① 更換電動機
② 注意保護漆包線的磕碰
③ 加強扎間、相間或極間絕緣措施
|
過熱
|
① 超載過多
② 電壓波動(壓降)太大
③起制動過于頻繁
④制動器間隙太小
|
① 按規定吊載
② 調整電源電壓
③ 應適當減少起制動次數
④ 重新調整制動器間隙
|
2
|
減 速 機
|
齒輪傳動噪聲太大或有異常聲響
|
①缺油、潤滑不良
②齒輪齒面有磕碰傷痕,齒輪加工精度低,裝配質量差
③齒輪、軸承等磨損嚴重,疲勞破環程度大
④齒輪箱內清潔度差
|
①加足潤滑油
②修整齒面磕碰傷痕,提高齒輪加工和裝配精度
③齒輪及軸承達到報廢程度應及時更換
④定期清洗換油
|
起升減速器箱體碎裂
|
多因起升限位器失靈,吊鉤滑輪組外殼撞擊卷筒外殼,造成吊鉤偏擺擊裂箱體( CD葫蘆尤為突出)
|
及時更換減速器箱體,更換或修理起升限位器,盡量使限位器少動作
|
減速器漏油
|
①減速器箱體接合面之間密封紙墊破損
②未涂密封膠或涂抹不勻或密封膠失效
③油封性能失效
④放油嘴處密封墊失效
|
①更換密封紙墊
②重新均勻涂抹密封膠
③更換油封
④更換密封墊
|
3
|
制 動 器
|
制動失靈
|
①電動機軸斷裂
②錐形制動環裝配不當,出現磨損臺階制動失效
|
①更換電動機軸
②更換制動環,并正確裝配
|
重物下滑或運行時明顯剎不住車
|
①制動間隙太大
②制動環或制動輪磨損嚴重,并超過了規定值而未更換或彈簧失效
③電動機軸或齒輪軸軸端緊固螺釘松動( CD型葫蘆常見)
|
①調整制動器間隙
②更換制動環或制動輪
③將電動機卸下,擰緊松動的緊固螺釘
④更換彈簧或碟簧
|
制動時發出尖叫聲
|
斜吊
|
按操作規程操作
|
4
|
卷筒裝置
|
導繩器破裂
|
斜吊
|
按操作規程操作
|
卷筒外殼變形
|
限位器失靈,吊鉤滑輪撞傷外殼
|
修理或更換限位器
|
亂繩
|
斜吊、導繩器作用失效
|
嚴禁斜吊、更換導繩器
|
5
|
鋼 絲 繩
|
切斷
|
①因起升限位器失靈被拉斷
②超載過大
③已達到報廢標準仍繼續使用
|
①修理或更換限位器
②按規定吊載
③更換鋼絲繩
|
變形
|
①無導繩器,纏繞亂繩時,鋼絲繩進入卷筒端部縫隙中被擠壓變形
②斜吊造成亂繩而變形
|
①應安裝導繩器
②按操作規程操作
|
磨損
|
①斜吊造成鋼絲繩與卷筒外殼之間的磨損
②鋼絲繩選用不當,直徑太大與繩槽不符
|
①不要斜吊
②合理選擇鋼絲繩
|
空中打花
|
在地面纏繞鋼絲繩時,未能將鋼絲繩放松伸直
|
讓鋼絲繩在放松狀態下重新纏繞在卷筒上
|
6
|
手電門(按鈕開關)
|
按鈕動作失靈,按下時不能復位
|
①按鈕彈簧疲勞破壞
②灰塵污物過多
③懸掛電纜斷線或接線松落
④懸掛電纜無護繩
|
①更換彈簧
②保持清潔
③更換電纜或重接線
④增加一細鋼絲繩承擔懸吊手電門作用
|
動作與按鈕標志不符
|
電源相序接錯
|
倒換接線
|
觸電
|
①采用鐵殼手電門
②非低壓手電門
|
①采用硬塑外殼手電門
②采用低壓( 36V或42V)手電門
|
7
|
交流接觸器
|
線圈斷裂
|
疲勞破壞
|
更換接觸器
|
觸點粘連
|
未能清除磁鐵接觸面上的防銹油或凡士林,特別是冬天低溫下易造成融點粘連
|
清除磁鐵接觸面上的防銹油或凡士林
|
觸點燒毀
|
觸點接觸面質量太差
|
選擇接觸面質量好的接觸器
|
8
|
起升限位器
|
負荷升至極限位置時不能限位
|
①電源相序接錯,接線不牢
②限位桿的停止擋塊松動
|
①重新接線,修整
②禁固停止擋塊于需要的位置上
|
9
|
葫蘆運行小車
|
車輪打滑
|
工字鋼等軌道面或車輪踏面上有油、水等污物
|
清除軌道面或車輪面上的污物
|
車輪懸空
|
①工字鋼等支承車輪的翼緣面不規整
②運行小車制造裝配精度差,三條腿現象嚴重
|
①進行火焰修整
②按制造裝配精度要求進行檢查并修整
|
輪緣爬軌
|
①軌道端部上檔(阻進器)或緩沖器不對稱
②運行小車主被動側重量不平衡,造成被動側車輪翹起而爬軌
|
①重新調整(或修整)止檔或緩沖器為對稱結構
②在被動側加配重
|
10
|
起重機運行機構
|
起動時,主動車輪打滑
|
①軌道面或車輪踏面有油、水等污物
②車輪裝配精度差,三條腿現象嚴重,主動輪輪壓太小或懸空
|
①清除污物,必要時在軌頂面上撒砂子以增加摩擦
②改進車輪裝配質量或火焰矯正橋架幾何精度
|
運行中出現歪斜、跑偏、啃道、磨損
|
①軌道架設未能達到相應規范要求
②起重機橋架幾何精度超差較大(如跨度偏差、跨度差、對角線差等)
③車輪槽寬與軌頂面寬間隙配合不當
④車輪公稱直徑尺寸差較大
|
①檢查軌道跨度偏差,標高差、傾斜度等,如超差較大應重新修整
②檢查起重機橋架幾何精度,如超差較大,應及時修復
③調整、修復或更換車輪或軌道,達到規范要求為止
④檢查車輪踏面直徑,如因磨損造成直徑不一致,應及時更換車輪
|
運行中出現卡軌、爬軌、掉道或正常的蛇形、扭擺、沖擊、震動等
|
①軌道與橋梁跨度配合不當
②輪槽與軌頂面寬度配合不當
③起重機三條腿現象嚴重
④起重機跑偏現象嚴重
⑤軌道接縫質量
|
①檢查起重機橋架和軌道幾何精度,整修超差部分
②調整、整修車輪與軌道的側隙,或更換車輪
③必要時進行起重機大修
④修整軌道接縫達到規范要求
|
起制動時有明顯的不同步、扭動、側向滑移
|
①因摩擦造成車輪踏面直徑尺寸相差較大
②分別驅動的兩制動電動機竄量、制動的靈敏程度、轉速相差較大
|
①更換車輪
②同一個人(靠手感)調整兩側驅動電動機的制動間隙(即錐形制動電動機的軸向竄量),選配轉速接近的電機配對使用
|
制動時剎不住車、扭擺
|
①制動器間隙太大
②制動環磨損已達到報廢標準仍使用
③制動彈簧效能降低
|
①調整制動器間隙
②更換制動環
③更換制動彈簧、碟簧
|
11
|
主 梁
|
主梁上拱度減小至消失,甚至出現下撓
|
①超載起吊
②疲勞過度
③使用環境惡劣(如高溫烘烤)
|
①按規定起吊或加裝載荷限制器加以限制
②利用火焰局部烘烤修復
③改善工作環境
|
震動或下撓過大,造成葫蘆運行小車溜車
|
①超載起吊
②主梁剛度差
③有共震因素影響
|
①按規定起吊或加裝載荷限制器加以限制
②主梁補強(加大截面)
③降低噸位使用
④排除共震干擾
|
主梁工字鋼等下翼緣下塌(出現塑性變形)
|
①超載過大
②葫蘆輪壓過大
③工字鋼翼緣太薄
④主梁下翼緣磨損嚴重而變薄,局部彎曲強度減弱
|
①按規定起吊或加裝載荷限制器
②增加葫蘆走輪個數
③選用異型加厚工字鋼或在工字鋼下翼緣下表面貼板補強
④下塌嚴重時,無法補強時主梁應報廢
|
12
|
操 縱 室
|
震動與搖晃
|
①操縱室本身剛性差,與主梁連接不牢
②起重機主梁剛度性能差
③起重機運行震動沖擊大
|
①加強操縱室的剛性
②增加減震裝置
③適當提高主梁剛性
④當電機為鼠籠電動機不能調速時,盡量采用雙速鼠籠電機,以減小起制動的沖擊
⑤對軌道缺陷進行修復
|
13
|
電 氣
|
起重機行程開關失靈
|
①短路
②接線不對
|
重新接線
|
電源引入裝置接觸不良
|
①塑料滑輪磨損嚴重
②滑道連接不牢
③引入支臂固定不牢
④滑輪脫落脫軌脫繩
⑤內藏式滑觸線滑槽塑料老化變形
|
①采用耐磨塑料
②檢查滑道、修整固定牢固 ③檢查引入支臂、固定牢固
④整修滑線、滑槽或及時更換
|
14
|
密 封
|
滲、漏油
|
①油封疲勞、破壞、失效
②減速器加油過多
③裝配時未擰緊連接螺栓
④減速箱體結合面未采用密封結構或未涂抹密封膠
|
①及時更換新油封
②放掉多余的潤滑油
③擰緊連接螺栓
④拆裝減速器是應清除結合面的污物,重新涂上密封膠
|
15
|
銹 蝕
|
零部件裸露表面銹蝕嚴重
|
①裸露的機械零件為進行鍍鋅或煮黑或未涂防銹漆或漆層剝落嚴重
②金屬結構件涂漆質量太差、剝落嚴重
|
①更換經過鍍鋅或煮黑處理的裸露零件
②對材料進行打砂等預處理
③防銹
④重新涂防銹性能較好的漆層
|
16
|
操 作
|
誤操作
|
①操作者技術素質差
②操作者未經培訓無證上崗
③操作者精神不集中
④違反操作規定
|
①加強安全教育與培訓
②防止野蠻操作
③熟悉起重機設備的結構與性能
④加強現場管理
|